在青島前灣港區(qū)四期集裝箱碼頭、廈門海滄港區(qū)遠海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和正在試運行的上海洋山港四期集裝箱碼頭,你看到與傳統(tǒng)集裝箱碼頭不同的是:大型集裝箱船靠泊后,大型橋吊、集裝箱運輸車、軌道吊等全部到達指定位置;在計算機發(fā)出指令后,橋吊就開始從船上自動“抓”集裝箱,接著將“抓”到的集裝箱放在橋吊下自動等候的集裝箱運輸車上,運輸車“馱”著集裝箱自動駛往堆場,堆場上的軌道吊自動把它從運輸車上吊起堆放在指定的位置或火車上。這是從船上卸下集裝箱的過程,如果是裝上船,則程序相反。橋吊不停地“抓”“放”著集裝箱,一輛輛沒有駕駛室的運輸車往來穿梭,軌道吊裝卸著集裝箱……很難想象這些設(shè)備都是無人操作。這是短短六十多年的變化,這是現(xiàn)代集裝箱碼頭的縮影,你知道集裝箱、集裝箱船和集裝箱碼頭的前世今生嗎?
青島港集裝箱自動化碼頭
一、集裝箱運輸?shù)某霈F(xiàn)
從馬車運輸,到早期的陸上公路、鐵路運輸,都是人工單件或用機械把貨物裝進車廂,到了目的地后,又一件件地卸下來。如需轉(zhuǎn)運到其它目的地,則還得經(jīng)過一次或多次這樣的裝卸,顯然是既費力又費時,還容易造成貨損、貨差。后來,陸上的公路運輸率先將同一目的地的小的單件貨物用箱子裝在一起運輸,結(jié)果發(fā)現(xiàn)不僅提高了運輸效率,還減少了貨損、貨差,于是這種運輸方式推廣到了鐵路。1814年時,英國人的鐵路車廂是敞口的,以方木做框架,木條做圍板,頂上無蓋。1830年,在英國鐵路上首先出現(xiàn)了一種裝煤的容器,接著出現(xiàn)了在鐵路上使用容器來裝運百雜貨。1845年,英國鐵路上開始出現(xiàn)全封閉的貨運車廂,箱體采用鐵木結(jié)構(gòu)。
1850年前后,英國鐵路出現(xiàn)的貨運車廂
到19世紀下半葉,英國蘭開夏郡出現(xiàn)一種帶有活動框架的鐵路托盤,用來運輸棉紗和棉布,俗稱“蘭開夏托盤”(Lancashire Flat),這可以認為是集裝箱的雛形。20世紀初,英國鐵路運輸中首先出現(xiàn)了較為簡單的集裝箱,嘗試著把家具裝在木制箱子里,用鐵路平板車運輸,到站后用起重機把箱子轉(zhuǎn)移到公路運輸?shù)能囕v上,再繼續(xù)將貨物運至目的地。這種新型運輸方式得到了推廣。1920年前后,美國紐約中央鐵路公司和賓夕法尼亞鐵路公司,引入了9英尺長的鋼制集裝箱。每節(jié)鐵路貨車里,可以裝6只集裝箱,每只載重量為5噸。有了這些集裝箱,鐵路在沿途轉(zhuǎn)運貨物時,效率大為提高,成本則大幅降低。以后這種方式傳到了德國和法國等。1928年,在意大利羅馬舉行的“世界公路會議”上,討論了在國際交通運輸中使用集裝箱的問題。兩年后,在法國巴黎成立了集裝箱運輸?shù)膰H組織——國際集裝箱協(xié)會(Bureau International Des Containers,BIC),負責研究集裝箱的標準化問題,以便協(xié)調(diào)各國之間的集裝箱運輸工作。為了進一步提高鐵路集裝箱運輸效率,1933年歐洲“國際鐵路聯(lián)盟”(International Union of Railway,UIC)制定了鐵路集裝箱的標準,并在歐洲地區(qū)的鐵路運輸中使用了統(tǒng)一的集裝箱。在以后的十多年里,由于公路相對鐵路發(fā)展迅速,公路鐵路雙方的配合不協(xié)調(diào),使得集裝箱運輸?shù)膬?yōu)越性不能很好的體現(xiàn),集裝箱運輸出現(xiàn)了停滯不前的局面。直到1955年,美國鐵路公司將集裝箱連同拖掛車一起裝載在鐵路的平板車上運輸,使得鐵路的低成本、高速度優(yōu)勢與公路的“門對門”特點有機結(jié)合起來,于是集裝箱運輸?shù)慕?jīng)濟意義重新得以顯現(xiàn)。
集裝箱連同拖掛車一起的運輸方式
二、早期的船舶貨物運輸和集裝箱船的出現(xiàn)
早期的貨物都是先裝進麻袋、木箱內(nèi),碼頭工人將一袋袋、一箱箱的貨物用肩挑或背等方式進出船艙,完成貨物裝上船或卸下船;隨著貨物重量不斷增加,靠一個人的力量已不能完成貨物裝卸時,就用幾個人一起挑,將貨物裝上船或卸下船。
碼頭工人肩背貨物上船
碼頭工人一起抬貨物上船或下船
十八世紀的工業(yè)革命后,為了提高貨物的裝卸效率,在岸上的碼頭和船上安裝小型起重機,碼頭工人只需把貨物搬進大的網(wǎng)兜中,然后用碼頭(或船)上的起重機吊進船艙里,再由在船艙里的碼頭工人把它們一一搬出網(wǎng)兜,完成貨物的裝船;貨物到達目的地港口后,用相反的程序完成卸船,但容易出現(xiàn)貨物破損和短缺的情況,裝卸過程還易受雨雪等天氣的影響,裝卸時間較長,運輸成本較高,影響航運的發(fā)展。
用起重機裝卸桶裝的石油或石油制品